新闻资讯

NEWS
D

新闻资讯 NEWS

分类

武江区艺术创作者以匠心赓续九龄文脉 传承九龄风度 涵养文化根脉

时间 : 2023-10-23 07:55:27

  BD半岛雕塑通过形体、结构展示形象的动势、情绪与生命力;刺绣被誉为“指尖”艺术,针法极其丰富而变化无穷,能绣出色彩清新、工整娟秀的图案;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,通过运用不同的构图技巧,塑造出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艺术形象。不同的艺术形式,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与感受,而它们却因为“张九龄”走到了一起,不约而同被流传千古的“九龄风度”所感染,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个关于“匠心与传承”的接龙。

  2022年9月9日,一张记录张九龄雕像落成揭幕的照片悄然定格,这张照片出自青年摄影师陈励之手。“对于武江来说,张九龄雕像揭幕是一件重要的事,当时也是希望能拍出故事感的纪实照片,将这个时刻更好地记录下来。”陈励说道。为了让雕像“静中有动”,她用航拍精准捕捉和平鸽放飞的瞬间,以光影为媒来记录武江故事。在中秋之夜,望着张九龄像与当空皓月同框,她再次有感而发按下快门创作了摄影作品《望月》。

  那天快门咔擦,陈励以为工作正如寻常一般结束,哪知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。恰逢武江区举办“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”第四季度摄影比赛,要求作品反映武江文化景观和文化标志,她将此前拍摄的照片命名为《九龄风度传千古》,与《望月》一并投稿,两幅作品均获专业组优秀奖,与其他优秀作品一道在韶州公园、孟洲坝夜市等地展出。她借助摄影成像的方式,让读者追随镜头进园识史,将九龄风度的底蕴凝结在照片中,传播中华好故事,展现文化传承中的青年担当。

  孟洲坝夜市的摄影展吸引了众多市民群众的围观欣赏,其中一位女士更是久久驻足,还拿出手机细细拍照记录,她叫曾丽红,是武江区非遗“狗牙绣”(韶州绣花边)手工刺绣技艺传承人。“张九龄雕塑揭幕的时候我就有关注,看到这幅摄影作品的瞬间我被深深吸引住了,而且张九龄是一代名相,也是我们韶关的代表人物,就想着通过绣艺展现出来。”

  说干就干,曾丽红回家就赶紧拿出绣布,对照着照片用笔在画布上绘出大致形态结构,逐步细化调整,并用尺子画格定度数,只有把框架定精准,图案才能绣得传神。与其他绣法不同,狗牙绣无需框架可直接拿在手中挑绣,其绣法也更复杂繁琐独特,主要特征为6针针法,绣好后如“米”结构,用此绣法图案表面生动立体,触摸肌理尤其明显。

  作为瞬间艺术的摄影与作为慢针细活艺术的刺绣,一个是1/100秒的快门成像,一个是一年半载的针线成画,两个艺术门类的合作,自然不是易事。为了还原出摄影作品中像素的精细、雕塑的明暗、植物的层次变幻,曾丽红在制作过程中,使用了41种颜色的纯棉线种针法。对着绣布,曾丽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,她手臂手腕翻飞,一起一落、一针一线万个针脚,前前后后足足花费了4个月时间,才完成了这幅长1.1米,高1.0米的《张九龄像》的狗牙绣作品,整幅作品精细还原了摄影作品,细看之下张九龄雕像立体逼真,展翅的信鸽扑面而来,生动形象令人惊叹不已。

  “这幅绣画中的难点在于张九龄雕像,因为它本身就是立体的,它的姿态、衣服褶皱、明暗对比都需要下很多功夫,我就想着通过绣线排列的粗细疏密,体现出虚实交替、明暗变化,多次变换绣线颜色以绣出雕像的层次感和立体感,前前后后摸索返工绣了5次,才比较满意现在的效果。”曾丽红说道。

  “狗牙绣”手工绣艺技术又称“绣花边制作技艺”,又因其绣出花边形似狗牙,在韶关民间称之为“狗牙绣”,也称“韶州绣花边”。“狗牙绣”手工刺绣技艺历史文化悠久,距今已有350年历史。曾丽红自小就跟随祖母、母亲学简单狗牙绣制作技艺,从前辈手中学到形样各异的制作技艺针法与绣艺。18岁参加工作后,曾丽红依然随身携带针线,一有空闲就用来绣狗牙绣,并不断钻研制作技艺及创新。

  “我逐渐把狗牙绣从爱好当成了事业来做,因为狗牙绣是几代人口手相授的,如果我不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,以后就没有人知道这门手艺了。”抱着这样的想法,曾丽红一头“扎”进绣艺已有40多年,绣出100余幅作品,包括花、鸟、人、物等主题,还曾花8年时间绣成了《清明上河图》,全卷版长22.6米,宽0.76米,数百个人物栩栩如生,画面壮观又十分灵动,在武江区文化馆展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,省市媒体争相报道。

  她不仅自己绣,还在西联镇开设了绣坊,将这门技艺无偿传授给妇女们,既为绣娘们提供了收入来源,也使得该非遗技艺得到传承,如今跟着她学习工作绣艺的绣娘已有40余名,她们来自全国各地、各行各业,绣的作品远销全国各地及海外。

  “我很热爱狗牙绣,希望能继续用狗牙绣记录家乡变化、记录武江的点滴,后续的作品主题我想结合社会时事去创作,让传统技艺跟上时代步伐,也会继续推广,让更多群众了解狗牙绣这项非遗技艺。”曾丽红说道。

  “我作为雕像创作者是很激动、很惊喜的,虽然刺绣与雕塑的艺术语言不同,但是从这细腻的针脚能看出绣娘是十分用心去创作这幅作品的。”中国雕塑家、画家黄河老师看到曾丽红创作的张九龄像绣画后,不禁发出了赞叹,“我认为这是一种共鸣,对于刚正不阿、以德为先九龄风度的钦佩,对于家国情怀、中秋望月等传统历史文化意象的弘扬和认同,所以不约而同围绕张九龄进行艺术创作。”

  自张九龄雕塑在韶州公园正式落成揭牌以来,公园整体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,公园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得到增强,这一文化新地标越发受到市民群众的喜爱,成为了大家打卡的“网红点”。

  “一年月色最明夜,千里人心共赏时。”又逢中秋时节,天上的明月,人间的情怀,都在书写着“团圆”。在黄河老师的雕刻刀下,张九龄像身姿笔挺立于天地,棱角分明的脸庞正以45度向左抬头仰望天空,目光深邃悠长,双臂在身侧舒展、右手执笔,其背后是呈圆环状的月亮及飘逸的云彩,既笔挺硬朗、又浪漫柔情,仿佛把人们带回到张九龄书写下千古绝唱《望月怀远》的时刻,触景生情,望月怀思,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一句诗,便把所有中秋月圆的期盼说尽了。

  雕塑凝固了历史并诠释着历史,既是时代的艺术,又是人民的艺术,具有旺盛的生命力。“张九龄望月怀念远方亲友,市民朋友赏月共叙团圆,当时在塑造九龄像的时候修改了好多个版本,最后设计出一轮硕大的圆月,寓意着天地人和、圆满顺利,就是希望把祝福送给市民朋友们。”黄河老师阐释着创作理念,他希望用最擅长的雕塑艺术,制作这座与韶关有着深厚关系的张九龄人物雕塑,进一步传承九龄风度、展现九龄风采、弘扬九龄文化。

  从古自今,相思之情是共通的,人们在仰望同一轮明月时,借月抒怀,这便是“明月千里寄相思”。而对于艺术家而言,尽管艺术体裁有所不同,但艺术形式也是可以共通的,“跨界”联动往往会碰撞擦出新的火花。“如果有机会见到曾丽红老师,我也希望能够和她合作,我觉得我们都有义务把优秀传统文化、国人身上的精气神作为作品的内核去创作,带着匠心和真情去培养传承人,运用各自擅长的艺术形式去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,这才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。”黄河老师表示。

  以我手绘我心,以我手述我意。绘画爱好者林韶娟热衷于探索城市户外,不时会为武江美景所打动,于是产生了用画笔记录下来的想法。在她的水彩画中,笔触细腻清新,张九龄像栩栩如生,山水环绕的“氛围感”层层叠加。

  桥与流水、明月、故乡一样,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。韶州公园踏月桥以“海上生明月”为意境,湖上的桥和湖面的倒映,交相辉映,画面美轮美奂。近日,5位“多巴胺”阿姨在踏月桥拍摄视频《台阶舞》,全网播放量达6000多万次,转发数近400万次,引得数十万人纷纷赶往各地的阶梯,跟她们“合拍”。

  9月28日,韶关市博物馆中秋节夜间开放活动如约而至。活动中,馆内人员扮演成“张九龄”,作为集章打卡任务的NPC与市民朋友互动,游客们在参观之余,还能到第四展厅观看《月是故乡明》小情景剧,沉浸式聆听古人背后的动人历史,欣赏历经时间洗礼的珍贵文物。

  手绘作品、视频摄录、角色扮演等行为,又何尝不是时下热议的“传播即传承”呢?新时代催生了新的传播途径与手段,如情景剧演绎、新媒体传播等方式,均实现了单向传播到多元互动、突破时空与沉浸体验等多重维度的构建,文化艺术不再是曲高和寡,武江群众在接触感知到优秀传统文化后主动作为,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“传承人”,纷纷用“小方式”传递“大情怀”。

  仰望星空,月圆人安。1200多年来,一首《望月怀远》便可看出张九龄的才华横溢,一句“风度得如九龄否?”便可知晓九龄风度之重,一座张九龄雕像便可展现出他在故乡的民间威望。如今,“九龄风度”被重新定义为“以民为本,德望为先,才杰廉明,尚直宽和”,为传递这一崭新的时代内涵,张九龄雕塑文创产品也时常作为武江伴手礼被送给访客留念。此次多名艺术创作者不约而同以“张九龄”为主题,进行创作甚至“二创”“三创”,正说明了他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内涵的认同,以丰富的艺术形式直击人心,正是体现了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和责任担当。

  漫漫历史长河,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,也激荡着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力量。从声名远扬到精细巧妙,从雕塑作品到非遗刺绣,从官方宣传到自主传播,武江区各艺术创作者皆是以匠心始终坚守己任,付诸行动,在将时代元素和地域文化融入创新后的传统技艺,武江区内各类艺术作品方能不断焕发新生机。

  韶关发布客户端简介:提供韶关头条热点、时政新闻、社会民生报道、便民查询等服务。

Copyright © 2012-2023 BD半岛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

网站导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