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
NEWS
D

新闻资讯 NEWS

分类

bd半岛·体育(中国)官方网站为大自然做书我好幸福啊!

时间 : 2024-03-01 00:09:19

  BD半岛一提到中国国家地理·图书许多读者想到的或许是“科学”“风光大片”“高权威”等标签,但中国国家地理·图书在近两年陆续推出的许多自然艺术主题作品却不为大众所熟知。

  本文作者董佳佳是中国国家地理·图书 艺术组的产品总监,她接手中国国家地理·图书艺术产品线,做科学艺术、自然艺术相关的图书,已经有两年时间。从熟悉概念到摸索产品形态,从评估选题和市场试水到带领团队完成了上千万码洋的发货,她对自然与艺术的探索贯穿始终,也不断从自然中汲取治愈的力量。以下是她对两年以来心路历程的回顾,让我们一起听听她的讲述。

  大概两个多月前,有一位朋友为《植物的艺术》约稿,她自己也买了《花朵与探险》和《欧姬芙》,感慨“以为是中信和联合自己出的书,没想到都是你们做的!”。市场的同事晓雯于是跑来跟我说:“确实好多人不知道我们这两年陆续出了这么多自然艺术主题的书呢,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!”我的领导也有过一种说法:“我以为只有产品经理塑造产品,现在才发现,原来产品和产品经理是互相成就的。”

  接手中国国家地理·图书艺术产品线,做科学艺术、自然艺术相关的图书,已经有两年了。从理解这个概念,到摸索产品形态,以及不断评估选题和市场试水。这短短两年,也出版了几本还算受欢迎的产品,从众筹百万级的《蝴蝶圣经》,到博主@池早是我 千万播放体验视频中的《花朵与探险》,以及获得印刷大奖的《植物的艺术》……带领团队完成了上千万码洋的发货,也让科学与艺术学科背景的组员们同时对“自然艺术”的概念有了认同感。有机会能回顾一下心路历程也很开心。

  “自然艺术”不是一个陌生的词,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的图书公司,“自然艺术”看着应该是我们要做的事。自然+艺术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花花草草的博物画,或者鸟类手绘。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旗下的几本杂志,包括《博物》,这些年也一直在采用科学插画、自然手绘的形式,来作为杂志的插图。而在图书市场,从商务印书馆的《发现之旅》和早年的奥杜邦开始,读者对古典时期的博物画也已经有了一些印象。

  《发现之旅》是一座里程碑,出版已有十余年,中国国家地理·图书当年也紧跟着出了一本《大自然的艺术》,小16开的图文书,两年内销量近5万册,算是成绩不错。《发现之旅》的定位是以当年西方探险家的视角,重新体验当时的世界,包括科学、历史、文化、政治等等。博物画只是当时记录世界的方式,这本定位为科普+社科书比较合适。

  发现大部分都是碎片式的插图,要不就是国内已经出版过很多版本。重新出版的价值在哪里?

  从这些艺术家中,找到稀缺的头部内容,塑造符合当下也符合公司品牌的图书产品形态,才是重点。光有画作过于单薄,必须作品有亮点,有触动人的地方,同时内容上有体系。

  看似直男的标签,其实也是利好的。放到自然艺术,我们打的点就是——美、含金量高、收藏级。

  一类是以自然为主题创作艺术作品,比如莫奈的《睡莲》,梵高的《向日葵》,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,还有当代艺术中以抽象花朵特写闻名的欧姬芙,出现在UT上的安迪·沃霍尔、村上隆的作品等等,以及布朗库西的自然雕塑和赖特的流水别墅等。

  二类是创作者本身的就是科学家(植物学家、鸟类学家),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一些艺术创作。在十七、十八世纪这样的创作者比较多,多为职务创作,现在的自然艺术家们大部分也没有摆脱为科学服务的属性。

  所以,在图书产品上,也存在两种方向。一种是围绕艺术家的作品集(绘画、摄影),一种是以自然艺术作品为载体,串起知识体系的科普主题图文书/画册。

  自然艺术线的开山之作算是这本《花朵与探险》。它的源起还是因为欧姬芙。当时想原创一本关于欧姬芙的书,想起了一直喜欢的作家和艺术策展人祝羽捷女士,在沟通的过程中她向我安利了Marianne North——巧的是她也在我当时做功课的名单里。

  诺斯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(Kew Gardens)里有一间永久的画廊,邱园出版社也专门做了一本画廊作品的全收录。但是300多页的体量,如何呈现出800余幅画作,这是我在看到原书时的疑问。

  新的想法开始在脑中呈现,我们要精选一半左右(400张)图片,放大每张图的版面,保证大部分作品是单页或者跨页呈现。同时,为了突出她的人设和探索经历,将她的作品按时间线和旅行地点来重新编排,并加入一定量的植物注释。

  整本书于是有了图片传记的故事感,配合松驰优雅的版面,就像一位女性的华丽冒险——图书出版后反响很好,我们也买下了剩下的图片版权,会在未来推出《花朵与探险2》,文字则会加上她的旅行日记。

  诺斯的画太特别了,在当时,精确地描绘植物是从业者的标配,而她是真正地热爱自然,用一生在旅行,画遍世界所有的花。她使用的颜色没有黑色,都是五彩缤纷的油画色彩,同时带有浓厚的古典绘画的气质。

  而在你对它没有认知之前,让你去接受这种美,并为此买单,实在太难了。她的标签只有“达·尔文的女神”、“英国女王的至爱”、“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珍宝”等等。只有拿到这本画册,你才能真正开始认识玛丽安娜·诺斯,这个活生生的热爱自然的女性。

  邱园出版社也在前期给出提醒,已经有竞争对手出版方买下了她的另一本书的版权,希望我们谨慎考虑购买。

  但是我们通过实力化解了这个疑虑。不仅是抢占了国内首本的发行时间,更是在产品形态(大画册)、装帧设计(红色pvc护封)和价值感上做到了突破。无论是摩点众筹的预热,还是小红书博主的晒图,都证明大家非常喜欢这位女植物画家,同时《花朵与探险》也得到了2023年坪山自然图书奖的青睐。

  而最近的这本费顿出版社的《花:探索盛开的世界》,更是我们做的一次更加艰难的出版尝试。

  费顿出版社大名鼎鼎,Exploring这个系列的其他本(《动物》《植物》《人体》《宇宙》)也被其他社瓜分。只剩下这本Flowers。

  相比动物、植物,花这个主题很小。但是仔细一想,花又如此特别。它是一个标签,是一种象征,可以无限放大,也可以在细微之处感动人心。地心引力的作用下,花依然向上,趋光逐尘。在困境之中的我们,也应该学习这向上的花朵。疫情三年,被困在家里的时候,我经常期待的就是斗南直播间的鲜花快递——没错!一切衰颓,至少还有花。

  这本书出来之后,我也是爱不释手,会经常翻看:艺术画册堪比励志书籍,真的是一本让人充满力量的花之宝典。而这本书的颜值和质感也非常好,护封沿用了原版昂贵的起凸工艺,立体地呈现了四朵绣球花的拼贴设计,壳面的蓝紫色与封面的橙色形成撞色,同时Marimekko的花朵造型可爱地点缀在壳面中央。

  在这本大画册里,我们可以看到近4000年间,无数位艺术家以“花”为主题创作的316幅作品,不仅是绘画创作,还有生活用品、摄影记录,珠宝首饰等等。花真的无处不在。在这个维度上,人类用自己的主观意识,诠释自然界中的一类物种。我们也因此看到,美的各种可能。

  这本书的编排没有大的体系框架,但在看彩样的时候,反而被这些万花筒般的艺术灵感震撼到——随意翻开每一页,都有收获;每一幅作品都值得凝视,不仅是因为花,更是因为背后艺术家的思考。正是因为人类这些无穷无尽的思维线索,才有了这套“艺术灵感“系列,欣赏艺术的繁星,收藏它们的光芒。同系列我们也购买了《鸟》和《海洋》,都是寓意满满的主题,延伸出的创作令人惊艳,会在未来陆续和读者们见面。

  去年夏天,因为生活上的一些变动,我和先生完成了多年来的一个心愿:在郊区租一个农村小院,在那里种菜养花,日常生活。

  这个热闹的地球,好像人类正用智慧主宰着自然,但在这方小小的京郊小院里,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万物之间的包容与应和:虫子是主人,人类的房屋对他们侵扰太深;植物是土地的守护和见证者,遇险而强,生生不息;野猫是客人,自由穿梭;而我们才是短暂的借宿者。植物认从自己的命运,春发秋败。时令是最不可违抗的,但人生却可以走出不同的路。在那里,我审阅了许多美好的自然艺术书稿,四下安静,偶有狗吠,太阳确实乖巧地走着弧线。

  即将出版的比得兔创作者传记画册《自然的童话:毕翠克丝·波特的艺术世界》。

  在这些时刻,当编辑是幸福的,在大自然中,我更为理解所做的“自然艺术“的内容,这些内容也更深刻地帮助了又一个灵魂。所以在图书出版上,仅评估内容的优劣是没有意义的,作为一个产品经理,更应该将自己的认知与思考加入到每一本书中,这样你的产品才是有温度、有呼吸的,就像波特小姐养了无数只动物,解剖了无数只动物,才能画出如此精美的小兔,才能在《比得兔的故事》中真切地讲出一段段动物寓言。

  应该很多人都在Loewe的香水或者别的地方看到过卡尔·布洛斯菲尔德的黑白植物摄影作品,今年春天我也成功出版了他的精选作品集《植物的艺术》,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,布洛斯菲尔德出身在德国的农村,从小迷恋植物,每日在田间捡拾各种树叶、树干,堆积满满一卡车才开回工作室。他会在上千种树枝中寻找形态最完美的进行拍摄。如果不是对自然如此迷恋,创作可能不过是完成某种任务。

  这本书私心地来讲也是我的个人出版心愿之一。卡尔·布洛斯菲尔德的作品早有耳闻,但有感于国内同行真的不好做他的画册(此处需要拍胸脯!)。

  于是,对布洛斯菲尔德依然念念不忘的我,决定尝试一把,先在外网找找有没有合适的版本。同时把这个需求发给了版权编辑。

  最先找到的版本,是德国一家专业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布洛斯菲尔德艺术传记,小16开,厚达500多页,图片多为资料图,丰富详尽,同时也包含了他本人的摄影作品,以近30万字完整讲述了他的创作历程,同时有深度的艺术理论分析。

  这大概是我自己会买来读的版本,但编辑的选择大概率不会是读者的选择。在选题评估时,便在成本核算、定价和市场定位上,陷入多重无解:

  3,市场定位过窄,我们不是专业美术出版社,布洛斯菲尔德固然在摄影史上有重要地位,但大众仅仅是对他的作品有过眼印象,真正想深度了解他的读者肯定少之又少……

  报选题前,认真地阅读了近百页的英文原稿:布洛斯菲尔德每天早上在乡间采拾植物(包括树叶、花朵、树干、果实等等),数量多到需要用卡车拉回工作室,日复一日,究竟是怎样的专注与信念,身体不说谎,艺术家都是有爱的偏执狂。

  又过了三个月,天使般的版权编辑小姐姐居然推过来了一个新的版本:由德国一家艺术出版社出版,大名鼎鼎的英国大社Thames&Hudson引进的英文版。这次的版本简单但有卖相,卡尔·布洛斯菲尔德基金会的创始人亲自挑选了摄影师的70幅作品并担任编辑,特别邀请德国植物学家来撰写每幅作品的植物介绍——这似乎解决了领导觉得“太艺术”的问题。版面上一个对页仅在右手放置一幅作品,非常纯粹。“就像一件作品一样地去尊重”“视线里只能看到一张图”“大开本突出收藏感”“开本好大呀”……

  几个月前曾拜访过一位手艺人兼设计师,他说过一句话:艺术作品印到书中,就变成了图片信息而已,和作品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了。听起来有点悲伤,但在编辑出版上,反而可以从中找到契机,去把弱点逆转为优点。如何最大化地将“图片信息”还原出“作品本身”的质感和价值,成为突破的重点。而这个版本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。

  因为做自然艺术产品线,我也有机会将现代艺术与自然主题成功搭到了一起,出版了女神——也可能是很多艺术类出版同仁的女神——美国现代艺术之母欧姬芙的画册。她逃离纽约,在新墨西哥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景。在今年3月北京的沙尘夜晚,我盯印完《欧姬芙》的大画册,从雅昌印厂疲惫地驱车回家,能见度极低的顺于路,想起欧姬芙小姐,她在荒凉的沙漠里,大概比我要坚定得多吧。

  这两本书是自然艺术产品线的重要作品,你可以看到,自然在这些伟大艺术家身上留下的痕迹如此动人。

  图书市场的科普热不知道有没有过去,因为对科普书没有兴趣,所以也很少关心。

  但是自然艺术产品线,很难避免与科学/科普书的内容有所交叉。在报下面这个选题的时候——相信很多人在前阵的摩点众筹买过——和科学脑直男领导确实产生了非常大的分歧。

  这本书叫《蝴蝶圣经》,原书名Iconotypes,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出品,将18世纪的画家威廉·琼斯的蝴蝶手绘图谱完整复刻出版。很多小红书的手绘和蝴蝶爱好者都买过英文或其他语种的版本。

  在科学界,蝴蝶(鳞翅目)也是很小众的分类,所以我也是颤颤巍巍又无比坚定地上了选题会——蝴蝶太美了!谁会不喜欢小蝴蝶呢?!用版权编辑小姐姐的原话就是“出不了就自己收着pdf欣赏”。

  但是直男领导居然觉得这个选题很一般,“100多年前的人画的蝴蝶有什么可看的啊”“肯定没人和我们抢”“看着挺像一本蝴蝶图鉴的啊,要不要做成小开本”。

  最终我们以低价购入版权,以复刻原版的产品形态出版,同时在摩点众筹卖出了120万+的金额,众筹版的册数已经远超版权预付的册数。在上市初期的发酵中,发现这本《蝴蝶圣经》的群体远比想象得要大得多——昆虫爱好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,更多的是手绘、手帐达人、二次元群体,甚至还有INFP小蝴蝶星人们。

 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综合了艺术画册与科普图书的优点:版面美观,图片足够有视觉震撼力;文字近30万字,干货满满。寻找切入点是编辑需要积累的一种经验,而对美的判断却是艺术修养的必要。

  我们也坚定了之前不敢确定的想法:美就是生产力!以艺术的视角来呈现科学之美,我们做到了。“美而无用的东西”却是最难得的啊……

  这篇文章完稿的下午,刚看完《自然的童话:毕翠克丝·波特的艺术世界》的周边打样。这本是比得兔作者的传奇画册,一个立志成为女科学家的人,最终靠画画赚钱买地保护了自然,创作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儿童书籍。受波特小姐的鼓舞,我也希望自己和团队里的每一个(女性)同事,都能在自己热爱的出版领域深耕并且有收获,自然世界如此丰富,艺术的精神永恒,我们可做的实在太多了。

  我们团队即将出版费顿艺术灵感系列《鸟》《海洋》、列文·比斯《昆虫的艺术》、《花朵与探险2》《何以为鸟:西布利的鸟类世界》、《自然生命之爱:克里斯托弗·马利的艺术世界》,以及《草木有灵:邱园现当代植物画集》(暂名)等等非常值得大家期待的画册……

  希望我们的自然艺术产品线,也能在越来越卷的世界里,给人带来一些松驰感。焦虑是永远无法得到解决的,只有放下,倒也不用像花朵一样,向上生长,躺平也可,但是要忠于自我。美却无用的东西,并不一定只带给你美好,也有痛苦,也有惊愕,而更多的,应该是力量。力量是永恒的营养,就像自然,就像艺术。

Copyright © 2012-2023 BD半岛 版权所有

网站导航